《史記》中記載本來荊軻刺秦王是要帶他為助手,但因為他居處不定
發(fā)布時間:2022-12-23 13:25:20
用最簡單的話,講述最真實的歷史。
荊柯刺秦王是中國歷史上無數(shù)次刺殺行動中最負(fù)盛名的一個。這位名叫荊軻的勇士,為了挽救自己的國家,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,刺殺秦王。這種不畏強權(quán),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以及竭力扭轉(zhuǎn)乾坤、勇于直面困難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(xué)習(xí)。但這場刺殺活動最后還是失敗了。是造化弄人,還是有別的什么原因呢?
荊軻是一個人盡皆知的名字,但我們要先了解,荊軻是什么樣的身份?什么緣由導(dǎo)致他以身刺秦?
首先解決第一個問題,荊軻是誰?司馬遷《史記.刺客列傳》中是這樣介紹荊軻的:“荊軻者,衛(wèi)人也。其先乃齊人,徙于衛(wèi),衛(wèi)人謂之慶卿。而之燕,燕人謂之荊卿!彼抉R遷為我們介紹得非常詳細(xì),荊軻是齊國慶氏的后裔,后來遷居到衛(wèi)國,人稱慶卿。再后來到了燕國便改姓荊,人稱荊卿。
荊軻喜好讀書舞劍,是一個十足的性情中人,也更像一個游俠。荊軻曾經(jīng)向衛(wèi)元君游說,卻不為所用。秦王政六年(前241年),秦國攻下衛(wèi)國濮陽(今天河南濮陽西南),作為秦東郡的治所,衛(wèi)元君則神奇風(fēng)骨草膠囊在哪里能買到被迫遷到野王(今天河南沁陽),成為了秦王的一個附庸。隨后,荊軻便開始周游列國。
壯士刺秦為哪般?
話說戰(zhàn)國時期秦王贏政一心想滅掉各個諸侯國,實現(xiàn)四海歸一。嬴政重用名將王翦打敗趙國,俘虜趙王,占領(lǐng)了趙國所有的土地,又派兵向北侵占土地,兵鋒直指燕國邊界。這時,原來在秦國做人質(zhì)的燕太子丹見此情形,就偷偷逃了回去。
秦王吞并六國已是大勢所趨,但面對浩浩蕩蕩的秦軍,燕太子害怕災(zāi)難降臨到自己頭上,于是想了個辦法,決定找人行刺秦王。他先找到田光,但田光年老力衰,于是就向燕太子推薦了荊軻。
我們看看太子丹是怎么勸說荊軻的:“秦王要兼并天下,讓四海臣服,十分貪婪,F(xiàn)在,韓國已經(jīng)被滅,秦王又南伐楚,北討趙,接下來就要輪到燕國了。燕國力弱民少,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。各諸侯國又害怕秦王,不敢合縱,所以,我認(rèn)為,如果能有一位勇士出使秦國,以重利相誘,迫使秦王歸還諸候的土地,是最好不過的。如果不行,就殺了他,群龍無首,趁其內(nèi)亂,諸侯聯(lián)合,一定能打敗秦國!
太子丹的出發(fā)點一方面是為了挽救燕國將亡的局勢,反抗強秦的兼并。另一方面,我們不能排除他的個人恩怨,太子丹于年幼時被當(dāng)做人質(zhì)留在秦國,他肯定過不上什么好日子,好不容易逃回了祖國,卻又面臨著也國的命運,燕太子對于秦王定是懷恨在心?墒牵G軻愿意刺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?
有人認(rèn)為荊軻只是為了報答太子的知遇之恩。的確,荊軻能夠冒著生命危險入虎狼之地,刺殺秦王,從個人情感而言,肯定包含著報恩之情。就在臨死之前,他還念念不忘“必得約契以報太子”,但是就此把刺秦的意義僅歸結(jié)為報恩,恐怕太過狹隘了。
從大局來看,燕太子請求荊軻出面的緣由是“今秦有貪利之心,而欲不可足也。非盡天下之地,臣海內(nèi)之王者,其意.....臣則禍至燕。燕小弱,數(shù)困于兵。今計舉國不足以當(dāng)秦。諸侯服秦,莫敢合縱!
而當(dāng)時荊軻的回答淘寶上的神奇風(fēng)骨草是真的是:“此國之大事也,臣駑下,不足任使!庇纱丝梢,荊軻是把刺秦作為國家大事來看的。后來他激勵樊于期自刎獻首時也曾說:“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”,既能解除燕國之患,又能為將軍報仇,這也說明了荊軻接受刺秦的任務(wù)主要是為了反抗暴秦,并試圖讓燕國走出被滅亡的險境。
陶淵明曾作《詠荊軻》詩:“飲餞易水上,四座列群英。漸離擊悲筑,宋意唱高聲。蕭蕭哀風(fēng)逝,淡淡寒波生。商音更流涕,羽奏壯士驚。心知去不歸,且有后世....其人雖已歿,千載有余情!眹矣须y,匹夫有責(zé),明知不論成功失敗,都將一去不歸,這樣把生死置之度外、大義凜然的行為也只有胸懷寬闊、懂得民族大義之人才能做得出神奇風(fēng)骨草膠囊效果怎么樣。
失敗之因又何在?
據(jù)史料記載,荊軻接受刺殺任務(wù)后,一行人來到秦國,隨身攜帶價值千金的禮物去見秦王的寵臣蒙嘉。蒙嘉先是在秦王面前吹風(fēng):“燕王的確是懼怕大王不敢發(fā)兵反抗,他愿意舉國稱臣,只求能奉守先王的宗廟。燕王不敢親自前來,特地斬了樊于期的頭顱,并獻上燕國地圖以表誠意。燕王親自在朝廷送行,派使者前來向大王稟告,請大王明示!
這第一步算是成功了。
秦王當(dāng)然大喜,急忙穿朝服,設(shè)九賓之禮,在咸陽宮召見燕國使者。荊軻捧著裝有樊于期頭顱的盒子,秦舞陽捧著裝有地圖的匣子,一前一后走上殿。當(dāng)他們走到宮殿前面的臺階時,秦舞陽因為緊張害怕,臉色大變,渾身發(fā)抖,讓秦王感到很奇怪。
幸好荊軻機智穩(wěn)重,回過頭朝秦舞陽笑了笑,然后上前謝罪說:“他是北方蠻夷之地的粗人,沒見過世面,今天見得天子的威嚴(yán),所以害怕,還請大王原諒寬容,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。”
接下來,秦王讓荊軻把地圖呈上,荊軻小心翼翼地獻上地圖,慢慢打開卷軸,當(dāng)?shù)貓D完全展開時,藏在其中的匕首也顯露了出來。說時遲,那時快,荊軻一把拉住秦王的衣袖,抓著匕首就刺了過去,可惜沒能刺中。秦王大驚失色,抽身而起,掙斷衣袖,伸手拔劍,可急切之間一時難以拔出。
這時,只見荊軻在大殿之上追趕秦王,秦王只好繞著柱子跑,群臣驚慌失措,但又亳無辦法。因為按照秦國律法,上殿大臣不得佩帶任何兵器,守衛(wèi)宮禁的侍衛(wèi)雖有武器,但都在殿外,沒有命令也不能上殿。
無奈之下,大臣們只好驚慌地用手去抓荊軻,虧了御醫(yī)夏無且用他身上的藥袋向荊軻投去,秦王才有了喘息的機會。秦王拔劍刺向荊軻,砍斷了荊軻的左大腿。荊軻傷殘倒地,就舉起匕首投向秦王,卻擊中了柱子。秦王又回過身來砍殺荊軻,荊軻身中八處劍傷。
荊軻自知事情不能成功,靠在柱子上大笑,然后痛罵道:“事情沒有成功的原因,是想活捉你,然后要你神奇風(fēng)骨草同我們訂下誓約來回報太子呀!”秦王的大臣們立刻蜂擁而上,斬殺了荊軻。
我們在為荊軻扼腕的同時,不禁也感到疑惑,為什么干挑萬選的荊軻沒有取得成功,失敗的原因是什么?秦王在遭襲之后,又為什么沒能及時拔出佩劍呢?
根據(jù)史書的記載,大抵可以分析出一二。
首先,準(zhǔn)備不充分,缺乏好的搭檔。荊軻在答應(yīng)太子丹之后,并沒有立即行動,畢竟刺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,需要想好謀劃,充分準(zhǔn)備才行。但是燕太子恐懼秦王的進攻,不斷催促荊軻。
另外,刺秦之事只有一人恐怕難以實現(xiàn),荊軻自始至終準(zhǔn)備的都是兩個人的行動計劃。這一點在《史記》也有所記載。荊軻自己很清楚拿著兵器入強秦,必須要小心謹(jǐn)慎,本來他是要等待高手一同前往的,可是燕太子唯恐荊軻反悔,就自己挑選了秦舞陽與荊軻同去。
秦舞陽雖然“年十三殺人,人不敢仵視”,可畢竟有勇無謀,心理素質(zhì)極差。剛走到殿前的臺階就“色變驚恐",這不僅引起了秦王的疑心,也增加了荊軻的心理負(fù)擔(dān)。
其次,目的的不明確,造成行動的遲疑。燕太子派荊軻去秦國的目的在“誠得劫秦王,使悉反諸侯侵地,若曹沫之與齊桓公”和“則不可,因而刺殺之”這兩者間徘徊。這種目的上的猶豫,必然將導(dǎo)致荊軻刺殺行動上的遲疑,而給荊軻帶了災(zāi)難性的后果。
根據(jù)《史記》所載“軻既取圖奏之,秦王發(fā)圖,圖窮而匕首見。因左手把秦王之袖,而右手持匕首椹之。未至身,秦王驚,自引而起,袖絕"可以看出,如果荊軻抱的是堅決刺死秦王的這種唯一想法,那么在匕首即將顯現(xiàn)的第一瞬間荊軻就能將匕首拿到手,并且一刀刺進秦王的胸膛,在秦王還沒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之前,秦王就已被刺死了,從而完成這一閃電般的行動。
根本輪不到秦王先是大驚,而后又站起身這一系列的反應(yīng)。一瞬間的遲疑給這次刺秦行動帶了災(zāi)難性的后果。退一步說,燕太子丹的“誠得劫秦王,使悉反諸侯侵地,若曹沫之與齊桓公”這個設(shè)想神奇風(fēng)骨草治什么病也是根本辦不到的,充分暴露了燕太子丹在政治上的幼稚。
太子丹還舉了一個“若曹沫之與齊桓公"的例子,當(dāng)時齊桓公時齊國的實力和政治形勢哪里能和現(xiàn)在贏政的秦國實力及政治形勢相比呢?在軍事實力懸殊這么大的情況下妄談“信義”,希望秦王能夠講信義,是一種很愚蠢的想法。
最后,劍術(shù)不精。從刺秦的整個過程來看,荊軻的劍法并不高明。據(jù)《史記》記載,他應(yīng)該至少有3次機會。第一次就是剛剛展開地圖的時候,圖窮匕現(xiàn),離秦王那么近,秦王又毫無防備,本應(yīng)是一個絕好的機會,要是高手,必會成功。
第二次機會就是秦王“繞柱而走”的時候,群臣無一人佩有武器,有武器的士兵又不能私自進入大殿,仿佛“空門”的情況下,荊軻再次沒有刺中,可見他的身手并不靈活;第三次是他被擊倒后,投出匕首之時,匕首卻只扎在了柱子上。